本寺位於台北盆地西南方的山崗上,座南向北,大雄寶殿的正門正遙對著淡水河的入海處。右邊為象鼻山(或稱雙象山),清源山作雄獅獵物狀雄峙於左。遠處的大屯山脈與觀音山,在淡水河入海處的兩岸東西對峙,觀音山西南接林口台地,大漢溪流經其下,山環水抱的地理氣勢自然形成。
站在大雄寶殿前向前瞻視,映入眼簾的是土城、板橋、林口、蘆洲,較遠的是五股、淡水、北投、圓山,台北大都會的郊區之內,大樓林立、人煙稠密,一片繁榮景象,入夜則是燦爛燈海,陽明山上的燈光有時會與北極星連成一片,使人分不清那裡是天上?那裡是人間?
民國四十四年暮春三月,當時的清源山竹林密佈,人跡罕到,飽經風霜的廣公上人,卻從清源山上之陽的日月洞飄然來此。
開山祖師廣欽老和尚,福建惠安人,民國十五年於大陸泉州承天寺披剃,苦行念佛而得證悟。三十六年渡海來台,初時居無定所,隨緣來去。後因道風廣被,信眾仰慕甚殷,亟盼隨侍左右,但高山阻隔,拜謁不易,即在清源山坳購地供師,即承天現址。
廣公初來承天禪寺,就地取材,砍了幾竿新竹,截為三尺見方,用細鐵絲纏好,做為臨時禪椅,上敷細草,趺坐其上,謂隨眾曰:「坐此甚好,汝等可回。」同年五月間,闢地搭蓋瓦房一間,供奉佛像,權充早晚課誦之所。此後十載之內陸續興工,至五十四年秋完成初步之建設。
後因地基陷落,牆壁龜裂,拆除重建勢所必然。六十四年山後開闢一運煤便道,車輛得以上山,遂促成同年底之重建工程,以鋼筋水泥取代原有的磚瓦房,於七十五年完成現今之面貌。主要建築為大雄寶殿,供奉釋迦牟尼佛。另有三聖殿供奉阿彌陀佛。祖師殿原為廣欽老和尚住處,老和尚圓寂後改為廣公紀念堂。大悲殿供奉觀世音菩薩,並附設一閱覽室,收藏佛教書籍及CD、DVD,供民眾借閱。
在法事方面:農曆每月第一個星期天有大悲法會;每年七月為一個月的地藏普渡法會;十月份廣公上人誕日時,打彌陀佛七紀念;農曆過年時禮千佛;此外每個星期天都有週日念佛會。一年中的法事可說是連續不斷。
廣公上人,民國四十四年春來承天禪寺,至民國五十四年建齋堂止,初步建設的完成,整整花了十年時間。從民國五十五年到六十四年,在建築上可說整整休息了十年。從民國六十四年底到七十四年底,廣公於農曆臘月二十六日,由妙通寺北上承天禪寺看大悲樓止,可說是十年重建。廣公上人對承天禪寺三十年經營費盡心血,為的是建寺安僧,更因踐履佛陀正道,艱苦歷盡,功德圓成,使昏暗的娑婆世間重現曙光。